东湖评论:抓好志愿服务主阵地,绘就基层治理新画卷
近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正式发布2024年国际志愿者日活动主题——“贡献志愿力量 创造美好生活”。根据“中国志愿服务网”全国志愿服务数据统计,截止2024年11月底,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总数为2.38亿人,注册志愿队伍总数为135万个,志愿服务项目总数为1269万,服务时间总数为53.48亿小时。当前,志愿服务作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和手段,日益成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依托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融合,推动基层治理动力更强劲。随着基层治理体系“末梢”不断向“最深处”发力,社区志愿服务场景也逐渐精细化。一批批群众可感可及的邻里守望、育儿养老、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在小区院落、网格楼栋落地成效。武汉市青山区青和居社区针对辖区老龄化严重、留守老人较多的实际情况,以网格党支部为依托,按照“一格一组”标准,探索出了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天天敲门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由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员、门栋组长、物业人员、志愿者等组成的“天天敲门组”宣讲队不仅是孤寡空巢老人的宣传兵,还是化解矛盾的“消防队”,更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强心针”。从满足需求到引领需求,要紧密围绕“一老一小一新一困一残”群体特点,结合节假日、活动赛事等重要时间节点,引导多方主体持续性服务供给,创新设计项目内容与形式,探索服务多元化场景,促进社区资源整合与服务载体融合,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和“项目持续”同频共振,实现志愿服务精准触达“最后一米”,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立足志愿服务数字化、专业化并进,推动基层治理底盘更稳固。数字技术的迭代和应用让志愿服务有“智”更有“质”,数字技术化建设释放的强大动能为志愿服务互联网阵地提供了稳定且高效的保障,有助于实现群众供需精准匹配与社会资源高效调度。青岛市城阳区通过探索志愿服务“网约”模式,依托数字化平台,畅通了“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积分奖单”的志愿服务工作闭环,有效解决群众需求约5万件、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从需求动态整合、实时信息发布、服务供需匹配、人员队伍管理到志愿服务文化传播,异于传统社区志愿服务管理模式,依托数字化的志愿服务系统能够为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全过程的有效管理,通过实时汇集数据要素,快速响应动态需求,有序联动社会资源跨区域跨部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普惠拓展”和“定制管理”同向发力,实现社区群众“人人愿为,处处可为”的优良风尚。
强化志愿服务标准化、体系化建设,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更集聚。今年以来,为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各省市聚焦养老服务、儿童关爱、突发应急、赛事活动等具体服务内容,制定了工作标准指南和管理规范;同时围绕健全志愿服务“动员能力、精准供给、队伍组织、阵地建设、志愿文化、支持保障”六大体系,出台了具备地方特色的志愿服务重点举措。北京市先后修订制定了《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北京市志愿服务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规范》《北京市应急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不断健全志愿服务政策体系,持续擦亮志愿服务“金名片”。从内地第一个法人志愿者组织、第一批国际志愿者、第一张电子志愿者证、第一批地方性志愿服务法规到第一批地方性志愿服务基金会,深圳市作为国内志愿服务发源地之一,出台了系列具体政策,并将建设“志愿者之城”纳入城市发展战略。可见,志愿服务标准化、体系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要统筹关联志愿服务行业全域,还要兼顾志愿服务内容的独立性和差异性,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标准指引”和“规范组织”同步成效,实现社区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有效融合。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艾文华 (武汉市青山区“青评调”网评团队)
责编:袁莉莉【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