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沂水县三道“加法”精准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
沂水县从优质师资、阵地、课程三方面出发,通过配强法治副园长、研发精品课程、构筑“家校社政”体系等创新举措,筑牢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法治社会建设根基,绘就法治与青春同行画卷。
优质教材+文化产品,双向驱动
沂水县青少年法治素养提升工作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优质教材与文化产品双向驱动发挥了关键作用。
沂水县司法局秉持“一盘棋”理念,充分考虑到“中小幼”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组织干警深入钻研专业书籍,经过反复编写、试读、修改,最终以漫画、故事、顺口溜等形式编写了《学龄前儿童法治教育启蒙读本(上下册)》《青少年法治教育读本(小学篇、中学篇)》《民法典三字经》共12万册,无偿捐赠给各中小幼学校、城市书房和农家书屋。
“这一套读本包含了二十多个法治主题,已成为全县中小学道法课程的有益补充教材。该教材摆脱传统法律条文的说教模式,用生动案例呈现,如讲未成年人保护法时,选取当地校园欺凌案例,分析过程、法律问题和解决方式,便于青少年理解法律运用。教材还配有色彩丰富插图,将抽象法律概念具象化,让同学们翻阅时如置身法律故事场景。”沂水县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刘涛介绍道。
除了优质教材,丰富多样的法治文化产品也应运而生。以古代法兽獬豸为原型,结合地域特色,沂水县设计出一款老少皆宜的法治吉祥物“沂小法”“沂小豸”,以此为基础制作了帆布包、钥匙链、杯垫、团扇等七大类文创产品,广泛用于“青藤”法治书屋和法治阅读课堂中,为课堂参与互动的孩子们送上惊喜。
传统课堂+法治实践,双线课程
“你遛狗没牵狗绳,吓到了我,需要跟我好好道歉”“哎呀,是谁扔的花瓶砸坏了我的车,我要让你赔……”在沂水县第二实验中学幼儿园,“小白兔”和“小灰兔”正以情景剧的形式向小朋友们讲述“遛狗不拴绳”“高空抛物”等行为的法律后果。
“我们坚持‘趣味性’的方式和内容,每学期组织业务骨干根据中小幼青少年心理和兴趣特点制作法治教育课件,并制定副校长、副园长培训计划、授课方向和课程规划,促进队伍专业权威、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教学能力与时俱进。”沂水县司法局副局长孙文堂说。
沂水县综合运用以案释法、模拟法庭、情景剧表演等方式,每学期开展“开学第一课”“宪法晨读”“民法典进校园”等法律进校园、进课堂活动700余场次。同时,利用社团将生活案例改编成法治节目,创作《徙木立信》《反诈在行动》等作品,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法律。寒暑假等节假日,开展特警装备展、开放社区矫正中心、禁毒基地研学、模拟法庭等活动,使中小学生“零距离”感受法治威严。
“法槌一敲,同学们便迅速进入角色。这种沉浸式的法治教育,让同学们不再认为法律就是枯燥的法条,而是生动鲜活的行为准则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有力武器。同学们亲身体验法律程序的庄重,感受法律逻辑的严谨,领悟法律背后蕴含的价值取向,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法治的种子。”沂水县第三实验中学刘老师说。
线下阵地+云端普法,双链格局
沂水县学校门口,接孩子场景发生了有趣的变化。一位家长说道:“以前来接孩子都是看手机,现在每次来都先在广场上看案例,不知不觉间学会了不少法律知识。”这一细节生动地体现出当地法治教育氛围的浓厚。
2023年,沂水县司法局在东安小镇建立了首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内容涵盖法律名家名言、漫画学法、案例普法,辐射周边十余个社区。不仅如此,广场与第三实验中学的法治长廊、青少年模拟法庭融合成“青藤”基地。2024年初,“青藤”基地因出色效果和丰富内涵,被评为“全省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成为教育新标杆。
2024年,沂水县“全民阅读”行动火热开展,司法局充分依托图书馆、城市书房和农家书屋资源优势,打造“青藤”法治书屋。丰富的法律书籍之外,“沂小法、沂小豸”吉祥物打卡标志、国风扇、书签等特色法治文化产品纷纷亮相,入驻书屋图书角,为书房增添了亮色,成为吸引青少年和家长的独特风景线。
半亩方塘城市书房负责人李辉欣慰地表示:“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这里与法律相遇,在愉悦的阅读氛围中,享受‘悦读’时光,接受法律启蒙,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
与此同时,线上阵地展现出更为突出的创新多元特性。
沂水县司法局通过创建“小杜说法”“律师讲法”“方方张张讲法”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线上普法栏目,为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便捷的学法渠道。在开学季、民法典宣传月等关键时间节点,针对校园欺凌等涉及青少年权益维护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线上专题普法,并通过直播讲法的形式,与青少年和家长们实时互动,答疑解惑,让法治观念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他们的心田。
沂水县司法局党组书记辛惠称,将持续发挥法治引领和育人功能,提升公民法治意识与素养,让法治成社会共识、筑牢建设根基。该举措正为当地法治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为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奠定基础。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通讯员 孟小力 武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