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助力 多维融合 十八数字文化创新非遗传承新方式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也是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我国是最早、最积极参与和介入国际非遗保护事务的国家,也是进入世界非遗代表作数目最多的国家。
非遗一方面富有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另一方面,也是具有生命力的“活态”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全人类生命的记忆。近年来,通过科技赋能等方式,非遗不断实现活态传承,让传统文化得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目前,我国非遗数字化工作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成效,通过线上展览和数字博物馆等平台,极大提高了非遗的可及性和普及性;通过数字化精准记录和存储细节,提升了非遗的保护和记录效率;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提供了非遗的创新传承传播途径,实现商业化转化。
吐鲁番国家级非遗-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为非遗传播提供了解决新思路、发展新道路。数字化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非遗保护与传承实践之中。近年来,十八数字文化不断通过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将传统非遗技艺与数字科技实现结合,推出了一系列数字作品,对拓展非遗传播路径,活化传播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通过数字科技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十八数字文化先后与非遗传承人及机构合作,推出了浙派古琴、龙泉青瓷、苏绣、针刻漆器、皮影、剪纸、花丝镶嵌、景泰蓝、蜀绣、金石篆刻、徽墨、歙砚、蹴鞠、京绣、雕漆、湘西蜡染、潮州通花瓷、济阳黑陶、湘绣、茶百戏、泉州木雕、滩头年画、潮州木雕等非遗数字专题,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形式,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表达提供更为丰富的路径探索,令非遗增添了新的展现方式,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并结合线上线下多渠道,让更多人“看见”非遗,了解非遗,感受非遗之美。
非遗作为活态艺术,推动其走向人民大众,便是“活态传承”,需要促进广泛传播,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十八数字文化正是基于对非遗的提炼与具化、数字化与专业化,打通线上线下的传播空间,不仅能够让年轻的受众们直观地观其形、感其情、明其意,耳濡目染中国文化之美,深入理解背后的文化底蕴,亦能借由与现代数字文化的“共融共生”,推动非遗作品与现代审美“无缝对接”,发掘出传统文化的“破局”新路,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活态传承注入了新动力。
数字资产的形式以年轻、潮流、普惠的方式为传统文化和非遗赋能,数字产业也应基于文化自信与行业修养,展现出积极正向的面貌。十八数藏将与更多文化生产者和机构,为非遗项目及传统文化注入科技能量,构建数字化桥梁和传承扶持平台,助力优秀传统文化迈向大众的美好生活。责任编辑:任芯仪(EN063)